最近收到不少粉丝私信:"签借款合同时,莫名其妙被收了2万担保费,这钱能要回来吗?"这样的案例在信贷市场并不少见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六百八十二条规定,担保合同属于从合同性质,原则上不得单独收费。但现实中,部分机构正利用信息差大做文章。
某银行前信贷经理向我透露,他们常用的变相收费手段有三种:
这类收费往往高达本金的5-15%,有个客户借50万竟被收了7万"担保金"。
| 收费类型 | 合法比例 | 典型话术 | 维权要点 |
|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|
| 正规担保费 | 1-3% | "政府备案费用" | 要求出示收费依据 |
| 变相服务费 | 0% | "行业通行做法" | 保留转账凭证 |
| 预扣保证金 | 0% | "保障资金安全" | 核对借款到账金额 |
正规金融机构收取担保费,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:
上周帮王先生维权时就发现,某小贷公司提供的"担保服务合同"竟然套用装修合同编号,这种明显违规的收费一告一个准。
遇到收费要求时,记得完成这个检查清单:
曾经有个案例,借款人发现所谓的"担保公司"收款账户竟然是信贷员个人支付宝,这种明显违规的操作直接可向银监会投诉。
"李经理,根据《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》第十一条规定,这个担保费既没公示也没签补充协议。我查了贵行官网公示的收费标准,里面并没有这一项。"
沟通时注意三点:
上个月帮杭州的张女士操作,通过金融调解要回了3.2万不合理收费,整个过程只用了17天。
重点检查合同第三款"费用说明"部分,警惕这些表述:
建议带着合同找法律顾问做条款过滤,200元的咨询费可能避免上万元损失。
现在已经有银行推出"零担保费"产品,主要采取两种模式:
比如某股份制银行的"白领贷",只要公积金缴存基数达标,就可免去所有担保费用。
最后提醒,遇到要提前交费的情况,谨记"三不"原则:不见备案不交钱,不入对公不转账,不开发票不签字。保留好所有沟通记录,你的每一份证据都是维权弹药。